专访五矿期货周智:期货行业将迈向精准监管,服务实体成关键
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经济发展锚定方向,在金融领域强调稳定与创新。期货行业处于关键变革期,“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成为核心旋律。
在此背景下,南都·湾财社携手深圳市财富管理协会,推出“前瞻2025·深圳市财富管理协会特别专栏”,深入探讨金融市场的最新动态与未来趋势。本期专访五矿期货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周智,从监管政策、风险管理、客户服务到产融融合等多维度,分享独到见解与实践经验,深度洞察期货行业发展路径。
五矿期货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周智
期货业监管转型:迈向全面精准透明新局
南都·湾财社:展望2025年,立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引方向,您预判期货行业将涌现哪些新趋势?在监管政策动态、市场国际化进程、投资者结构变迁背景下,五矿期货准备如何抢占先机?
周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提高政策整体效能。对于期货行业来说,2025年,在“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背景下,行业或将从“严监管”的主基调迈向“全面性、精准化、透明化”的监管,尤其是在对市场操纵、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等方面的监管将加深加大,助力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当前行业面临的交易所返还政策调整、市场利率下降等对期货公司原有的盈利模式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未来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足、盈利不强、综合能力较弱的期货公司或将面临市场的淘汰,行业优胜劣汰正在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服务实体作为金融的本质属性,我们也看到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和能力正在不断加强和提升,产品特别是绿色、新能源等品种的创新与扩容,有望带动整个市场的交易上升,场外衍生品市场的进一步深化也将有效丰富风险管理服务的工具。
在这样的背景趋势下,期货市场参与者机构化进程正在持续加大,近年来以产业、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客群为主的市场正在稳步形成,无论是参与数量还是参与的资金规模都在加快进入期货市场。与此同时,国际化深度和广度持续加深,特定品种数量大幅增加,占所有市场品种近三分之一,特别是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等重要平台上将吸引更多国际资金的参与。随着国内期货市场品种的不断丰富与扩容、投资者机构化浪潮的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的加深加速,国内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资源配置功能和作用正愈发的显著。未来,期货市场有望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贡献更多的力量。
此外,期货业务从传统经纪业务转型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由原来的“价格战”模式、单一服务模式,向期货公司多业务部门系统化、集成化联合作战转变,将通过资产管理、交易咨询、场外衍生品等多元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一体化服务。在当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治引领之下,期货公司要更加重视、更加深入对产业背景客户的全方位服务,从期现套保、风险管理,到财富管理、交易咨询,再到企业经营方面的库存管理、现货采购、现货交割等诉求,全方位、系统化地给出一揽子方案。
五矿期货作为五矿资本产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重要的一环,具有显著的产业基因,三十多年来,我们深耕产业服务,在金属、新能源领域,服务集团主业等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公司综合竞争力始终位列产业系前列。这些都为公司业务转型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面对行业新趋势,公司持续围绕服务国家产业、服务主业的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聚焦4个2战略发展路径,逐步打造服务产业、服务集团主业风险管理综合解决方案,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风控革新驱动:五矿智慧体系筑牢防线
南都·湾财社: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依据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市场、防风险的要求,五矿期货在风险管理方面有哪些突破性实践?例如,在动态监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上,采用了哪些新技术、新模型,能否给出量化的数据说明风险预警的及时性与精准度提升情况,以及助力企业应对突发市场风险的成功案例及成效数据?
周智:五矿期货坚决贯彻“稳市场、防风险、促发展”的要求,严格遵循“分级授权、规模控制、限额定损”的风险管理原则,不断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流程的风险预警和监测的体系建设,各项风险管理改革措施落地生根。2024年,五矿期货构建全新的业务驱动引擎,部署做市和场外业务风险管理方案,紧跟战略变革,动态调整管控要点和风险监控指标,驱动两项业务收入实质性提升;推动智慧风控体系搭建,梳理全量业务风控指标及关键风险指标,实现周、月报自动报送,提升风险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此外,为帮助产业客户对衍生品业务进行全面、实时、精准地监控,我们推出了集中化的衍生品业务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实时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并提供丰富的市场资讯和策略建议,使得客户能够通过系统监控大屏及时掌握衍生品业务的最新动态,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有效推进风险管理工作。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体现了我们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为集团化、多品种、体量大的产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提供坚实保障,更彰显了我们对实体经济的深刻理解和坚定支持。
多元客户定制策略:特色投研引领价值增长
南都·湾财社:随着市场参与者多元化,期货公司如何为不同类型客户定制投资策略?结合当前经济转型期机遇,在新兴产业如新能源、半导体相关期货产品投资策略上有何创新,怎样利用金融科技实现策略的个性化、智能化推送?
周智:以我司为例,经纪业务客户群体是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对客户服务过程中,关注客户的不同背景和诉求,为其制定相应的特色化服务,同时,注重交易者教育工作,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交易习惯和心态,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提升客户对期货衍生品市场的专业认知水平,强化其对衍生品市场风险的客观认识,更好地保护交易者利益。
产业服务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所在。对于产业背景的客户,我们重点针对其产业的期货品种,结合“宏观-产业-盘面”自上而下三位一体的投研框架,为客户提供其产业品种的宏观驱动分析、产业供需平衡分析及行情分析,并运用金融科技工具,构建宏观经济数据库和产业信息数据库将宏观信息和产业信息更精准、全面地展示给客户,并结合人工智能,金融数学等建模工具,研发相应产业品种的基本面量化多因子定价模型,以及衍生品业务监控大屏,对市场行情异动、品种走势等提供及时预警和提示,用以指导产业客户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衍生品工具,助力其管理其企业风险,增厚企业收益。
资管业务方面,我们还聚焦衍生品的特色化资管产品,通过专业的投资团队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买方投研服务,将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在复杂的金融市场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博弈中,让客户真正得到实惠。
针对资管业务客户群体风险偏好的不同,我们结合自身在衍生品领域的专业优势和中国五矿平台赋予的金属产业背景优势,围绕期货、期权衍生品打造了“高、中、低”不同净值波动率水平的资管产品,以匹配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其中高波动产品“千里马”系列,采取“主观+量化”的特色化投资交易框架,运用宏观分析和期货产业基本面分析主观识别有较高确定性的交易品种机会,运用多种量化策略工具进行具体交易,将人的主观定性优势和量化的客观执行力优势结合,自运作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深受广大投资者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打造了聚焦于宏观期货品种(股指期货、国债期货、贵金属)的全天候宏观策略资管产品,通过期货工具的运用,表达宏观大类资产模型在权益(股指)、债券(国债期货)、汇率与通胀(黄金期货)上的观点,在期货衍生品工具上实现了宏观全天候策略的实践,是一种新的创新尝试。
产融深度融合路:模式创新赋能实体发展
南都·湾财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五矿期货在推动衍生品市场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方面有何作为?像开展“期货+保险”模式助力农业产业稳定发展时,产品设计、参与主体协作机制有哪些优化,该模式推广又面临怎样的挑战?
周智:近年来,我司在推动衍生品市场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如,公司通过风险管理子公司着重打造期现一体化服务模式,运用基差贸易、场外期权、远期定价等工具,推动产业链培育和产业能级提升,助力企业解决经营中面临的价格风险管理难题,累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场外衍生品服务、现货采购和销售规模约700亿元。公司在新能源产业链客群开发和服务上取得了先发优势,积极发挥在投研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发布了五矿钢联碳酸锂现货价格指数,致力于为碳酸锂产业链企业经营提供重要参考。打造了“仓储+物流+检测+交割”一体化的创新产融协同服务模式,通过有效整合中国五矿全产业链资源和公司交割服务优势,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产品服务的同时,更为集团公司产业单位带来业务增量,实现以融促产、以融强产。
同时,五矿期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践行金融为民、金融便民的服务理念,大力支持普惠金融发展。2017年以来,五矿期货以“保险+期货”模式为主要抓手,让看似不相关的金融衍生工具和农业主体、特色产业等参与者与期货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截至2024年12月,公司累计完成142个“保险+期货”项目,保险保障金额达38.77亿元,实现赔付1.22亿元。来自全国92个区/县的33.32万户农户从中受益。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公司针对农业主体的个性化需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探索“保险+期货+N”创新模式,打造“金融+产业”发展样板。
需要注意到的是,在全面铺开的过程中,“保险+期货”模式也面临着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农业主体对项目的认知和接受度有限等方面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解决路径。在成本控制方面,公司与保险机构深入合作,共同优化产品设计和理赔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同时,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监管单位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进一步降低农业主体的保费负担。公司还加大了项目宣传和培训力度,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现场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不断增强农业主体风险管理意识,提升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感知水平。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执行统筹:邱墨山
编辑统筹:刘耀宁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罗曼瑜
设计:尹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