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农产品价格为何运行偏弱?农业农村部回应:市场预期正在好转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悦 北京报道
1月20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粮食生产克服高温干旱、极端洪涝、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再获丰收,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达到1.413万亿斤,比上年增产221.8亿斤,中国饭碗里装了更多中国粮。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两年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处于低位的背景下,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去年也呈偏弱运行的态势,但跌幅明显要小于国际市场。
“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建立了庞大的粮食储备库,在粮食丰收时大量收储,稳定市场供需关系,避免粮价过度下跌。当国际粮价大幅波动时,国内储备粮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平抑价格波动;其次,政策调控力度大。政府通过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托底粮价。当市场粮价过低时,国有粮食企业按照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粮食,保护农民利益,限制粮价下跌空间。而且我国对粮食进口实行严格的配额管理,防止大量低价进口粮冲击国内市场,稳定国内粮食价格体系;再者,国内粮食需求结构相对稳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硕士生企业导师支培元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农产品价格处于低位
农产品市场一直备受关注。最近两年,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处于低位,尤其是小麦、玉米、大豆的价格大约跌至此前高点的一半。
对于2024年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态势,张兴旺表示,去年以来,国内的粮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跌幅明显要小于国际市场。
对此,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农产品价格偏弱运行态势会对农民收益和农业生产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全年农产品稳产保供。同时,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也可能为城乡居民生活成本降低和一些工业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带来实际利好,但长期来看,可能不利于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事实上,农业农村部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下行高度关注,密集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农民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持续加强市场的监测调度,与有关部门一起采取积极措施。
为促进粮价稳定,努力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农业农村部强化产销衔接,办好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等,组织加工贸易企业与主产区对接,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同时,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去年秋粮上市以后,河南、江苏、黑龙江、安徽四个省份先后启动了稻谷托市收购,对稻谷价格形成了有力支撑。另外,推动加大收储力度。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加大了小麦、玉米等储备的收储力度,中储粮始终在市收购,有力提振了市场的信心。最后,加强信息发布,及时采集发布粮食供求、收购进度、市场价格、进出口等信息,解读国内外市场形势,释放积极政策信号。
“从近期市场的走势看,秋粮收购进度平稳有序,价格逐步企稳,玉米、大豆的期货价格有所回升,市场预期正在好转。”张兴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紧盯秋粮购销动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多措并举抓好粮食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储,不断优化市场调控,增加玉米收储规模,加大大豆产销衔接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把握好粮食进口的时机、节奏和规模,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保障农民种粮的收益。
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农产品的销售事关着大众的“米袋子”,更联系着农民的“钱袋子”。要把好收成变成好收入,才能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因此,“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这一要求意义重大,并且在近期被中央频频提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便提出,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2024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随后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部署了“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的要求。
对此,支培元指出,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合理的价格机制能引导资源向粮食生产领域合理配置。当价格合理时,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会加大投入,稳定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产量,确保国内粮食供应稳定,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对于市场稳定而言,该机制能有效调节市场供需平衡。通过协调贸易与生产,在粮食丰收时,合理安排储备和出口,避免价格过度下跌;在粮食短缺时,适度增加进口,平抑物价,防止价格大幅波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角度,合理的价格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农民收入稳定,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