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产、学、研 热聊智驾

新年伊始,不少产业链企业就围绕自动驾驶展开布局。在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简称“CES 2025”)上,英伟达与丰田等巨头宣布将合作开发“下一代汽车”;索尼与本田也在双方合作开发的首款电动车上,引入了AI自动驾驶辅助功能。与此同时,政策对自动驾驶的支持力度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车联网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我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元。自动驾驶行业已经按下了“加速键”。

产、学、研 热聊智驾
(图侵删)

近日,由海富通基金、上海证券报共同举办的“海谈科技”无人驾驶专场成功举行。上汽集团旗下友道智途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家、智能驾驶中心总经理衡量,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亚飞,国泰君安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吴晓飞三位重磅嘉宾参与本场直播,共同围绕无人驾驶的应用趋势、技术路线及发展前景展开深入讨论。

三位专家分别从产、学、研的不同视角切入,观点却不谋而合。他们认为,政策对自动驾驶的支持力度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自动驾驶产业已经按下了“加速键”,正在加速成为中国的又一“新质生产力”,并将带动产业链上的软硬件公司共享技术进步的市场红利。

技术成熟

产业迎来爆发期

随着成本下降,理想汽车、小米汽车、华为和赛力斯等企业对发展自动驾驶业务的态度非常积极,纷纷推出智驾时间表。业内专家指出,特斯拉和比亚迪等新能源车巨头在自动驾驶产业链的布局也值得高度关注。

“如今,自动驾驶落地的要素都逐步具备了。”作为最早接触自动驾驶的学者之一,王亚飞坦言,自动驾驶不是什么新事物,但之前不管是硬件平台还是软件算法,都不足以支撑自动驾驶。现在的软硬件都在飞速发展,自动驾驶落地的可能性非常高。

王亚飞还记得,他的第一次自动驾驶体验是课题组的自动驾驶样车,刚开始还是比较紧张的,时间长了以后才慢慢放松起来。最近,无论是乘坐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还是具备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很明显的变化是,舒适性和平顺性都明显提高,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首先带来的就是明显的体感变化。

吴晓飞认为,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大潮中,中国一个重要优势就是成本优势。中国的科技型企业一旦进入到规模化量产,有能力把成本快速打下来,进入一个正向循环,这是很多发达国家不具备的优势。

作为深耕自动驾驶领域的连续创业者,衡量的自动驾驶“初体验”也经历了从“忐忑不安”到“泰然处之”的历程。他将自动驾驶类比为和无线通信、智能手机同等重要的一次技术革命。

如今,友道智途正在依托上海洋山港“5G+L4”智能重卡项目的技术积累和成功经验,聚焦港口、厂区等特定场景与干线物流场景的L4级和L3级自动驾驶产品,打造“技术+产品+运营”的全新业务模式。在出海方面,2024年底,作为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代表,友道智途还携40台L4级智能驾驶集卡,参与建设南美首个智慧港口——秘鲁钱凯港的运营,这也是中国智能驾驶技术首次大规模出海。

上汽集团友道智途L4智能重卡

政策助力

产业链全面受益

在技术和政策的双重助推下,业界预计,2025年中国汽车自动驾驶普及将会提速,搭载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方案的乘用车销量将达到500万辆。

“自动驾驶的产业链比较新,也比较广。车上有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有通讯终端;车外有网络服务、车路协同的产品,也有测试服务产业。”王亚飞坦言,他在科研以及产业交流时感受最深的是,产业链的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了,比如激光雷达,早期基本都是美国或者德国的激光雷达,现在基本可以实现国产替代。他认为,各地条例的推出,也会形成更大的带动效应,会加速自动驾驶技术迭代速度和产业配套成熟度。

对于产业链的细分的投资机会,吴晓飞分析,在智能驾驶的发展过程当中,主要有三个大方向。第一个是 to c端的整车端应用,谁能够快速起来,谁就能够带动汽车本身销量的增长,那么到将来对c端的收费过程当中,就能带来盈利模式的改变。第二个方向就是将来可能做到的robotaxi等运营新方式,将是另外一种新的收费方式。第三个方向是零部件的供应商,在跟智驾相关的大环节,包括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等三个大层面的零部件供应商。

特斯拉robotaxi概念车

“可靠性”仍是最大的技术瓶颈

汽车行业一般按照不同的自动化程度,将自动驾驶分为L0到L5共六个等级。其中,L3级也称有条件自动驾驶,是指汽车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自主地完成全部的动态驾驶任务,比如在高速公路上,汽车可以自动识别路标、限速、障碍物等,自动调整车速、变道、超车等,不需要驾驶员的干预。近期,有专家预计2025年会发布L3级自动驾驶车辆的相关认证。

在王亚飞看来,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的最终瓶颈仍是可靠性,分解下来,其实自动驾驶算法、传感器和执行器硬件、网络通讯等各个方面都还没有达到绝对的可靠。当然,大家关注最多的还是算法,现在行业内也基本形成共识:包括端到端、数据闭环,应该是关键方向。

事实上,无人驾驶规模化落地难的原因在于其对长尾场景的容错率极低,而目前针对特殊边缘危险场景,例如恶劣天气条件,极端驾驶工况等,现有数据难以完全覆盖所有潜在的风险场景,且对于这方面的数据获取难度大,成为制约自动驾驶应用落地的主要瓶颈。

另外,展望2025年的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特斯拉的入场时间表也已经成为焦点。特斯拉团队近期预计,2025年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将在中国推出,不过特斯拉团队也在后面注明“等待监管部门批准”。

曾在特斯拉工作过的衡量表示,从整个自动驾驶发展史角度看,特斯拉的贡献很大。尤其是最近几年,特斯拉一直在引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从BEV到端到端等一系列新方法,能有效利用海量数据,性能上限超越传统的基于规则方法。在衡量看来,要把端到端做得更完善,尤其是要能够适应中国各种复杂变化的路况场景,数据的需求量会非常大,未来各自动驾驶团队在这方面的创新突破值得关注。

  • 报告:印尼将向全球买家供应国内碳信用
  • 1月23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完成25651.9万人次_1
  • 湖南省委常委杨浩东,履新职
  • 新春走基层丨海拔3900米,边防战士用脚踩出一条石头路
  • 1月20日 北京启动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
  • GDC 调查:苹果 Vision Pro 游戏开发热潮涌动,吸引 26% 开发者
  • 楚天龙1月24日盘中涨停
  • 1月23日拼多多概念板块涨幅达2%
  • 产、学、研 热聊智驾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